6月28日下午17时,7561次列车载着于田县巴什英阿瓦提村35名打工青年安全到达乌鲁木齐时,新疆果业集团接站的车辆已早早等候在车站,等待他们的不仅是喧闹的城市,还有全新的务工生活。当这个消息在巴什英阿瓦提村村广播上传出后,全村上千号村民都放下了一颗颗悬着的心,谁让他们是一群平均年龄22岁的青年,40%没出过和田,90%第一次踏上乌鲁木齐的土地。住村工作组组长孙景太主任感慨到,这35名青年人,从于田到乌鲁木齐打工,整整走了4个月啊!
话还是从2月28日下午16时说起,自治区供销社住巴什英阿瓦提村工作组与全村“四老人员”召开座谈会。没想到90岁高龄的老支书买地吐尔逊老泪纵横,他讲道:“村里人多地少,许多年轻人没事干,在本地找活干,很不稳定,赚不了多少钱,许多年轻人整天无所事事,容易学坏,家里的生活也很难改善。”老人不断的恳请工作组,想办法让青年人多劳动,走出去打工。
经过工作组与村两委、乡党委反复对接协商,住村工作组提出了系统帮扶的思路,力争在产业发展、人才培训、产销对接、劳务输出等方面形成“组合拳”,组织外出务工队伍,探索常效化外出务工路子。除村民原有务工渠道之外,联系供销系统国家级和自治区级龙头企业,在培训基础上,组织外出务工。3月1日上午11时,自治区供销社住巴什英阿瓦提村工作组与全村村民召开见面会,向全村村民提出了这个想法。
3月15日晚上10时,工作组举办的“80.90”后双语培训班正式开班。外出务工,首先从抓双语培训。该村500多名“80.90”在家务农,掌握双语的寥寥无几,使外出务工和学习技能都很困难,生活半径和就业范围难以拓宽到更大的区域和行业。虽然青年人普遍有学习双语的愿望,但又缺乏相应的学习渠道。住村工作组在村两委的大力支持,利用现有资源和自身师资力量,从几个人的零星培训做起,逐渐吸引了更多地“80.90”后参加。几个月下来,双语培训班办的不可谓不艰难。许多人知难而退,反反复复;许多人忙于农事,学学停停;许多人驻足观望,虚虚实实。工作组始终秉承“等待转变,坚持初衷”的理念,每天坚持办好培训班,三五个人不嫌少,一二百人不嫌多,几乎风雨无阻,几个月下来,学双语太难、学双语无用的“坚冰”渐渐裂开了一道缝隙,在许多人中学习双语成了一种常态,也为外出务工打开了第一道门。
4月10日,工作组长孙景太主任高兴的通知村两委,经过工作组协调,自治区供销社直属企业新疆果业集团的七千亩荒山绿化、开发工程可安排本村几十名名村民就业。村两委也很受鼓舞,接下了的1个多月中,大会小会的集中动员,挨家挨户的逐人动员,一些青年及其家庭很主动积极,要求参加务工队,可也有许多人思想顾虑重重。有的担心工资没保障,不能按时发放;有的担心环境难适应,不能遵循自己的生活习惯;有的担心老人、孩子无人照顾,家里少了顶梁柱。工作组及村两委当起了“婆婆嘴”,四处做工作,讲清这次外出务工的衣食住行安排,讲清工资待遇情况,逐人逐事的解决实际困难,不断打消了大家的顾虑。4月底,一份35人的外出打工名单几经周折最终还是“出炉”了。
6月份以来,经过协调两地有关部门,完成了前期大量准备工作,工作组和村两委又接连召开动员会,逐人安排家访了解后,于6月27日将35名打工青年送上了北上的列车,正式开启了外出务工之旅。巴什英阿瓦提村所在加依乡党委书记李仲刚在欢送仪式上讲道,今天有35名青年外出务工,希望你们不要辜负父老乡亲们的期望,认真做工,遵规守纪,学好双语,提高技能,成为榜样和种子,将来带动更多的青年外出务工。如果一个村有100名、200名的青年能够适应外面的打工生活,长期坚持下来,对本村的脱贫工作肯定是一个巨大的带动。
住村工作组和村干部到吾不力卡斯木家中家访,了解两口子一同外出务工前的想法和困难
工作组和村两委召开动员大会,进一步动员务工青年做好打工前的思想准备

务工队整装待发,准备踏上去乌鲁木齐的列车
青年艾力接受于田县电视台采访,倡谈自己的想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