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23日一早,夏热帕提的家人就为她准备好行装和一叠自家烤制的馕饼,第二天一早,她就要回西北工业大学了,需先坐夜班车再倒火车,经3天的跋涉才能到达西安。开学后,她就是计算机专业大三的学生了,尽管从12岁开始的8年中,内初班、内高班和大学的生活就在反复吟唱着离家和回家的“曲目”,可即将离家的时候,还是让夏热帕提的心里有些许不舍……
仅仅2天前,也就是8月21日,是夏热帕提的大哥吾布力卡斯木结婚的日子,全家人忙里忙外,好不热闹。全村老少几乎人人盛装而来,接亲团队更是浩浩荡荡,像城里一样摆起了汽车长龙,邻家的孩童们手拿糖果和糕点,喜悦的在人群中穿梭,住村工作组也应邀来到了家中,更是让夏热帕提一家喜出望外。
工作组品尝了鲜美的抓饭之后,向夏热帕提的爷爷、爸爸、妈妈一一道别,返回途中,本地工作队员阿不都热合曼的一个曝料却让工作组们惊讶不已……
原来,夏热帕提的爷爷名叫王国梁(音),汉族,原是于田县政府的一名双语翻译,今年已年过耄耋。老人家娶了一位漂亮的维吾尔族妻子,先后生了4个孩子,最小一个孩子名叫取名叫买提卡斯木,也就是夏热帕提的父亲。买提卡斯木刚一出生,正值60年代国家政治动荡、生活极度困难时期,家中无力抚养,一念之差间,把他送到于田县巴什英阿瓦提村一位维吾尔族妇女手中抚养。买提卡斯木自襁褓之中便由养母照料,与普遍的维吾尔族农村孩子并无区别,对身世也一无所知,只是在相貌上略显有些不同,让他懵懂的心中有些许疑惑。
直到上世纪80年代初,买提卡斯木已经长大,生活渐好的王国梁老人才重新动起了寻找小儿子的念头,由于住址的变迁和姓名的更改,几经周折找到门上,买提卡斯木却难以接受这个实事,经过亲属和村干部反复做工作,一家人才得终于相认。王国梁老人的其他几个孩子此时已长大,极力想帮助买提卡斯木重返县城,但买提卡斯木失去了接受教育的最好时机,也舍不得养母,就留在了巴什英阿瓦提村。为了让养母过上好一点的生活,他主动拜师求艺,学习电工技能,很快成为方圆十里有名的电工师傅,拿当电工赚来的钱孝敬养母,直到把养母养老送终。
买提卡斯木从小经历曲折,吃了不少苦,因为历史的原因,让他这个本来有一半汉族血统的城里孩子成为地道的维吾尔族农村青年,并没有让他失去对生活的希望,他主动学习技能,靠本事改变自己的生活,更重要的是他还非常注重子女的教育,三个孩子个顶个强。大儿子是远近闻名的木匠、电工,与他一起在外揽工赚钱,负担起了家庭的重任及小女儿的学费;二儿子今年25岁,自学汽车维修和汉语汉文,平时乐于助人,受到了全村村民的爱戴,今年经村民大会选举为村委会副主任。最小的女儿就是本文中开始介绍的夏热帕提,更是响当当的大学生,说了一口地道的普通话,做事干练,在暑期大学生座谈会上,讲起大学生如何做好示范引导,帮助乡亲们认识“三股势力”的危害,自觉远离极端宗教更是讲的头头是道。
买提卡斯木说起自己的3个孩子,真是如数家珍般的充满父爱。他说,大儿子刚结婚,找的媳妇也是内高班毕业的学生,希望他们能好好的创业。支持二儿子当好村干部,虽然收入低一点,但能煅练人,能为村民服务,是很好的事。小女儿现在在外上大学,家里全力供养,将来毕业了,最好回新疆,天山南北都行,只要自己过得好并能回报社会就好。
夏热帕提的爷爷及伯伯们经常来看他,他们的装饰更像是地道的维吾尔族,也都操着一口流利的维吾尔语。8月21日夏热帕提大哥的婚礼,爷爷更是率领一家老少都来到了现场,尽管曾经有过痛苦的往事,但时间洗刷去了埋怨,血缘浓郁了亲情,一大家子现在很和睦。
夏热帕提8月24日踏上了回到西安的旅程,暑假的日子是快乐的,回到家乡与家人团聚,简单的饮食也很可口,特别是暑期中夏热帕提参加了村里组织的许多大学生暑期活动,主动担当了全村妇女刺绣比赛的主持人,被工作组亲切的视为“编外工作队员”,也为她的暑期生活增色不少。夏热帕提告诉工作组:“自己的家事简直可以拍成电视剧了,尽管过程很曲折,结果却很完美,这个暑假,大哥成家了,二哥当上了村干部,应该是双喜临门,爷爷做为一个汉族人,现在完全融入到于田的维吾尔族社会之中了,我做为一个土生土长的维吾尔族,现在也完全融入到内地大学的生活之中,这是因为我们的家盛开了民族团结之花!”
夏热帕提一家与工作队成员全景留念(左起:夏热帕提、二哥、爸爸、妈妈、大哥、工作组小严)
夏热帕提(右三)给参加刺绣展的妇女发纪念品

夏热帕提的二哥(右二)阿不力孜当选为村干部